首页

舔足调教

时间:2025-05-23 23:57:23 作者:中国铁塔深耕重庆:筑牢数字底座 畅通信息动脉 浏览量:75642

  中新网沈阳3月7日电 (记者 赵桂华)泊肃叶新一代复合集流体量产生产线开工仪式,3月6日在沈阳市沈北新区沈阳先进制造产业园举行。

开工仪式现场。赵桂华摄

  据了解,此举的重大意义在于,由泊肃叶科技自主研制的国内唯一可实现新能源电池复合集流体镀膜材料量产的高端设备,将加速新一代复合材料在新能源锂电行业快速应用,助力锂电安全,也就是说将大幅度避免新能源汽车电池内部热失控导致的高温燃爆,助力新能源安全走进千家万户。

  亦有业内人士表示,当日开工的生产线将以复合集流体产业链为核心,加强上游膜材、装备,中游复合铜箔厂商,下游电池厂商在辽沈地区的联动,逐步完善产业链,为沈阳“储能之都”建设、辽沈地区新能源储能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战略合作签约。赵桂华摄

  当日记者在泊肃叶科技生产车间看到,一个长20米、高5米、宽11米,重达140吨的庞然大物,这就是企业自主研制的大规模连续式复合集流体镀膜机,目前为无孔、万米、量产唯一设备。泊肃叶科技总经理陈正伟告诉记者,“采用复合集流体材料生产的三元锂电池,较之传统集流体三元锂电重量降低,能量密度提升约5%,电池循环寿命提升5%—10%,更重要的是大幅提高了安全性,这种复合集流体材料遇到高温就会熔缩,在电池热失控前切断电流回路,不会因短路高温燃爆。”

这就是可实现新能源电池复合集流体镀膜材料量产的高端设备。赵桂华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在设备研发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攻克了设备核心技术,在系统中应用了多项最新技术成果,产品能够达到全球锂电池龙头企业最严苛的生产标准。陈正伟表示,之所以能够在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上取得突破,与该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在科创生态上的着力培育关系密切。“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每年都投入大量研发经费投入,就是为了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到新能源电池复合集流体产业的全球‘顶流’,争当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开工仪式上,泊肃叶科技与高校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并被授予沈北新区产学研合作基地牌匾。未来将继续加强与高校、政府的协作,特别是在产学研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沈阳市正在加快打造现代化储能产业集群,从构建空间布局、培育产业生态、开发应用场景等维度协同发力,全力推进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储能之都”建设。2023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作为沈阳北部重要的产业发展极、经济增长极,当日生产线开工所在地沈北新区高度重视对新能源及配套产业的建设与培育。泊肃叶科技所坐落的沈阳先进制造产业园是当地重点打造的优质园区,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链,是8条主导产业链之一。沈北新区将抢抓沈阳打造“储能之都”的重大战略机遇,以更高效率推动以新能源、储能为代表的重点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培育新能源和储能上下游产业链,积极打造全省重要的储能产业示范基地,为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储能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完)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东风公司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监事潘家年被查

当日,学员们还漫步在绿水青山间交流履职心得。“我选择回国创业,是学医为民的夙愿,也源自当时国内抗癌药物短缺的迫切需求。”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深情讲述了个人留美深造、回国创业、研发创新、加入党派、履职尽责的故事,在场学员深受感染、倍感振奋。

受权发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

大小各异的汽车后备箱摊位、趣味横生的条幅、或明或暗的灯光、芳香四溢的食物、川味十足的叫卖声……这是我们在环球网海外直播间看到的画面,成都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统战地标•北京】这座建于明代的恢弘大殿,为何改名为中山堂?

林剑: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当年,美国曾把中国向世界出口大量物美价廉产品称为“产能过剩”,现在又给中国向世界出口新能源产品贴上“产能过剩”标签。按照这个逻辑,美国芯片特别是高端芯片有80%用于出口,猪肉和农产品也大量出口,这种情况是否也可称为“产能过剩”?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生产的比例远低于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谈不上“过剩”向海外倾销。美方抛出的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看似是经济概念,背后包藏的是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的祸心,旨在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是赤裸裸的经济胁迫和霸道霸凌。

【新闻随笔】理性看待专业“冷”与“热”

从一名渔家姑娘成长为反哺渔村的能手,屠苏用实际行动深耕在渔村这片沃土上,展现出青春最美的样子。当前,有越来越多像屠苏一样的“兴农人”与渔村共成长,一个“鱼满舱、渔歌唱”的新沿湖村在邵伯湖畔展现出令人向往的模样。

梅赛德斯-奔驰携21款车型和数字化前瞻科技登陆2024北京国际车展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而中国民众饮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秦,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写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